看到最近的一些新聞,同為產後憂鬱症患者,我特別想要分享給大家一些心得。
(文末附上憂鬱症求助資源,也歡迎分享此文,讓身邊的媽媽知道,妳們不孤單。)
產後憂鬱在現代,發生率比一般人想象的高,這可能與現代特別重視孩子的養育、媽媽又常常必須身兼數職有關。尤其是在東方人的社會中,對於「母親」這個角色,總是有一些特別的期待。
一個女生,在生產完那ㄧ瞬間,突然做了身份大轉換。從這一刻起,「自己」彷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寶寶的「媽媽」。
而社會,也開始加好多「應該」在媽媽身上:
「都當媽媽了,怎麼連寶寶都照顧不好?」
「都當媽媽了,應該要把心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呀。」
「別的媽媽都可以做到,為什麼妳不行?」
「母奶對寶寶這麼好,你為什麼不餵?」
媽媽,並不是ㄧ生完寶寶就什麼都會;媽媽,也是從磕磕碰碰中學習;媽媽,不要忘記,妳的主體仍是「自己」。
產後憂鬱是生病了,不是單純心情不好
在產後,一方面因為荷爾蒙的影響,心情容易起伏;另一方面新手媽媽面對哺乳、長時間育兒、睡眠不足、工作的壓力,諸多困難的挑戰一下全部襲來⋯,此時若又得不到好的家庭支持,就很容易落入情緒的黑洞。
我自身的產後憂鬱經驗
記得生第一胎時,當時的我,正面臨實習跟國考的壓力;因為自我要求高,我也要求自己,要常常跟孩子母嬰同室、追奶要追到位。深怕相處時間太少,孩子沒有安全感;奶量太少,讓孩子營養不好。
當時大家都說,住在月子中心,媽媽可以獲得最好的休息,於是我也早早訂了月子中心。
入住後,我才發現,我很不喜歡ㄧ整天待在一個小小的空間。當時入住的月子中心,雖然環境舒適、餐點好吃,而從早到晚待在裡面,還是讓喜愛自由的我心情低落。
入住幾天後,我開始ㄧ天找一點時間到外面走走;不能出去太久,因為怕耽誤擠奶餵奶的時間。而每次出去,月子中心的櫃台也總是問我:「媽媽,你怎麼又要往外跑啦?要多陪陪寶寶呀。」
於是,許多自責的聲音在心中漸漸累積發酵:
「為什麼有時候擠奶追奶讓我覺得好累?」
「為什麼我並不想時時刻刻跟寶寶黏在一起呢?」
「是不是我不夠愛寶寶呢?」
「為什麼我覺得生活變得一團亂,而別的媽媽看起來都不會呢?」
「是不是我能力不夠?不能勝任媽媽這個角色?」
自我懷疑與罪惡感,讓我在產後兩週左右,開始陷入產後憂鬱:晚上睡不好、沒來由的哭泣、胸悶、對人生未來覺得悲觀、怎麼樣也笑不出來。
我愛我的寶寶,但是我深深的,覺得不快樂。
還好,身為醫療人員的我,病識感還是很強的,我知道自己生病了。
在出月子中心後,我開始調適自己,ㄧ面開藥給自己,調整肝氣、心氣、睡眠,ㄧ面開始運動,適度放手,接受那些不完美、不為自己設定高標準,尋求家人幫助,給自己時間及空間,憂鬱的狀況才漸漸改善⋯
要記得愛自己
以下幾點,想與大家分享:
✔️ 孩子需要愛,而「媽媽要先愛自己,才有足夠的愛給孩子。」
✔️ 脆弱、不足、生活ㄧ團亂是必經之路, 為母不用強。
✔️ 適時放手:
– 沒空親手做副食品,用買的也可以⋯
– 母乳很好,但不餵母乳孩子也可以健康長大⋯
– 想放風就去吧,想工作就去吧,只要找到好的保母. 或托嬰中心,孩子也能快樂成長,也許能交到更多朋友呢⋯
– 對家庭整潔放手,亂就亂吧,有什麼大不了呢⋯
(還有很多很多,值得放手、放過自己的事…)
✔️尋求幫助:
有任何狀況或不適,務必要早早尋求幫助,不管是家人、朋友、醫師⋯等等,任何管道。大家都是跌跌撞撞走來的,並不是只有你才需要幫助,不完美的你才完美,不需感到無能或丟臉。
如果有出現以下症狀表示可能有產後憂鬱狀況